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早期的報紙資料庫 (2) Paper Past
http://paperspast.natlib.govt.nz/cgi-bin/paperspast
我查 Agamemnon---> 373 筆資料
其中一筆
我查 Agamemnon---> 373 筆資料
其中一筆
THE AGAMEMNON RE-FLOATED.
Hawera & Normanby Star, Volume LVI, 20 August 1909, Page 7
早期的報紙資料庫 (1) Welsh Newspapers Online
Free On-Line Database
Welsh Newspapers Online
http://welshnewspapers.llgc.org.uk/en/home
http://welshnewspapers.llgc.org.uk/…/view/3028763/ART38/Troy
早期考古特洛伊的消息
THE SUPPOSED SITE OF ANCIENT TROY. A Sona correepondent of the Times writes: The excavations undertaken by Dr. Dorpfeld, the director of the German Archaeological School at Athens, at Hissarlik, the supposed site of ancient Troy, have been attended by very satisfactory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late Dr. Schliemann, six super- imposed cities lie buried beneath the artificial mound at that place, the so-called second city being identical with the Homeric Troy. The recent researches, however,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hat is known as the sixth city should be identified with the city described by the poet. Not only have specimens of pottery been discovered exactly resembling and appa- rently synchronous with those found at Mycenas, but courses of beautifully fitted masonry have been laid bare whieh seem entirely to justify the epithets employed by Homer. Additional evidence is fur- nished by the grey- coloured pottery found in adjacent tumuli. The excav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expense of Dr. Schliemann's widow.
Welsh Newspapers Online
http://welshnewspapers.llgc.org.uk/en/home
http://welshnewspapers.llgc.org.uk/…/view/3028763/ART38/Troy
早期考古特洛伊的消息
Aberdare Times 12 August 1893
THE SUPPOSED SITE OF ANCIENT TROY. A Sona correepondent of the Times writes: The excavations undertaken by Dr. Dorpfeld, the director of the German Archaeological School at Athens, at Hissarlik, the supposed site of ancient Troy, have been attended by very satisfactory result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late Dr. Schliemann, six super- imposed cities lie buried beneath the artificial mound at that place, the so-called second city being identical with the Homeric Troy. The recent researches, however,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hat is known as the sixth city should be identified with the city described by the poet. Not only have specimens of pottery been discovered exactly resembling and appa- rently synchronous with those found at Mycenas, but courses of beautifully fitted masonry have been laid bare whieh seem entirely to justify the epithets employed by Homer. Additional evidence is fur- nished by the grey- coloured pottery found in adjacent tumuli. The excav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at the expense of Dr. Schliemann's widow.
中華科技史學會例會演講筆記:《中西聞見錄》中海洋哺乳動物的報導
左下圖! 好神奇喔! 藍鯨(學名:Balaenoptera musculus)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3%9D%E9%B2%B8
是一種海洋哺乳動物,屬於鬚鯨亞目[3]。藍鯨是地球上現存的,體型最大的動物[4][5],長超過33公尺,重達200噸以上。
藍鯨的身軀瘦長,背部是青灰色的,不過在水中看起來有時顏色會比較淡[6]。 目前已知藍鯨至少有三個亞種:生活在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B. m. musculus;棲息在南冰洋的B. m. intermedia與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B. m. brevicauda(也稱侏儒藍鯨)。在印度洋發現的B. m. indica則可能是另一個亞種。與其他鬚鯨一樣,藍鯨主要以小型的甲殼類(例如磷蝦)與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也包括魷魚。
直到20世紀初,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海域中,藍鯨的數量都是相當多的。在超過40年後,捕鯨者的獵殺使牠們幾乎滅絕。直到國際社會在1966年開始保育藍鯨後,藍鯨的數量才逐漸上升。一份2002年的報告估計目前世界上藍鯨的數量在5,000至12,000隻之間[7],並分布在至少5個族群中。最近對於侏儒藍鯨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可能是低估了實際的數量[8]。在捕鯨活動開始前,藍鯨最大的族群是在南極海域,估計大約有239,000隻(範圍介於202,000與311,000之間)[9]。目前在東北太平洋、南極海與印度洋的數量已經比之前大為減少(大約各只有2,000隻)。在北大西洋則有2個更大的集團,在南半球至少也有2個集團。
______________
講者陳德勤先生的論文
http://sciencehistory.twbbs.org/wp-content/uploads/2015/02/14%E8%AB%96%E8%BF%B02-%E9%99%B3%E5%BE%B7%E5%8B%A4-%E5%B7%A7%E9%81%87%E4%B8%AD%E8%A5%BF%E8%81%9E%E8%A6%8B%E9%8C%84.pdf
論文基本資料 | |
---|---|
篇 名 | 1866年張德彝在瑞典見到藍鯨標本 |
並列篇名 | 無並列篇名 |
作 者 | 陳德勤 |
發表期刊 | 中華科技史學會學刊 |
出版年份 | 2013 年 |
卷 期 | 18 期 |
頁 次 | p.101~104 |
關鍵字 | |
語言別 | 中文 |
中文摘要 |
筆者在近一年時間閱讀《中西聞見錄》,了解傳教士如何將西方資訊傳入中國,作者大多是外籍人士,然亦有中國人至國外,將所見所聞事務記錄發表;在其第16號(1873年11月出版)第四頁,有日新居士寫的〈瑞典鯨魚〉其內容為:「瑞典國京城司鐸火木積骨院內有一大鯨皮,其骨抽出支以其臟腑挂於壁上,皮長六丈五尺,宽二丈二尺以木架支撑,宛然一屋內設几案盆鏡等物,其口如門長五尺餘,满口毛如棕葉腥,尚有臭之氣、牙邊以跳板通於樓梯,出入魚口,其腹可受六七人,詢之此魚出自北海,因觸翻大船數隻,有智者出以千人設法擒之,乃得是皮。」
|
陳德勤在近一年時間閱讀《中西聞見錄》,了解傳教士如何將西方資訊傳入中國,作者大多是外籍人士,然亦有中國人至國外,將所見所聞事務記錄發表;在1873年,有日新居士寫的〈瑞典鯨魚〉其內容為:「瑞典國京城司鐸火木積骨院內有一大鯨皮,其骨抽出支以其臟腑挂於壁上,皮長六丈五尺,宽二丈二尺以木架支撑,宛然一屋內設几案盆鏡等物,其口如門長五尺餘,满口毛如棕葉腥,尚有臭之氣、牙邊以跳板通於樓梯,出入魚口,其腹可受六七人,詢之此魚出自北海,因觸翻大船數隻,有智者出以千人設法擒之,乃得是皮。」
文章指出,張德彝以其細膩文筆,在其駐外期間紀錄許多有別制式日記,每到一地必將當地風土人情、軼事記錄起來,引領我們進入當時西方世界,他並創造許多外來語詞。作者在瑞典首都見到藍鯨標本,激起筆者一直想找出是何種鯨魚?但因資料不齊,找到一些線索,後又斷了,明明描述藍鯨標本,應在瑞典第二大城的哥特堡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為何作者會在斯德哥爾摩某處卻看到此龐然大物?讓他非常迷惑。
文章說,隨著資料增加及分析,逐漸解開謎團,更讓他神游鯨魚擱淺時,兩位漁夫如何獵殺此巨大生物,及敬佩馬倫館長規劃處理鯨魚屍體拖吊、運輸、解剖運籌帷幄,甚至於想到未來展示會遇到困難。
文章說,他決定將標本以木架支撐貼上鯨魚皮,並將此龐然巨物分成四個部分,以利裝箱組合運輸。以現今科技要處理這些事,都很吃力,何況是一百多年前。更佩服他有商業頭腦,將鯨魚腹部加以裝飾並在裡面啜飲咖啡,那是多麼吸引遊客賣點!當年參與此次藍鯨中外人士,皆已遠離人世很長一段時間,然此藍鯨標本至今仍然在哥特堡自然歷史博物館展示,並在每年聖誕節及選舉日(因瑞典文的選舉與鯨是同字)可允許遊客至鯨魚腹內參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西聞見錄》基本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A5%BF%E9%97%BB%E8%A7%81%E5%BD%95
- 《中西聞見錄》(英語:The Peking Magazine)是1872年8月在北京創刊的一份近代報刊。由京都(北京)施醫院出版發行,美國傳教士丁韙良、英國傳教士艾約瑟主編,後來艾約瑟離去,完全由丁韙良負責。其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事實,是北京的第一個中文近代報,對洋務運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 1876年2月,《格致彙編》(原名Chinese Scientific Magazine)在上海創刊,成為《中西聞見錄》續刊。《格致彙編》由英國人傅蘭雅編輯,由格致書室發售。初為月刊,自1890年起改為季刊,在光緒十六年停刊。其實《中西聞見彙編》並未「刪」或「撮」,只是丁韙良將自己在《中西聞見錄》上發表的96篇文章、332則「各國近事」和31篇未署名文章、48則未署名的「各國近事」總匯成冊,故《中西聞見彙編》基本上是丁韙良個人的《聞見錄》彙集。 《中西聞見錄》影印本,由南京古舊店根據南京圖書館藏底本於1992年印刷發行,共四冊,國內許多圖書館有收藏。此外,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藏有《中西聞見錄》部分原件。
- 《中西聞見錄》在1872年8月在北京創刊,編輯機關設在雒魏林咸豐十一年(1861年)創建於北京的京都施醫院。 編輯除丁韙良、艾約瑟外還有英國聖公會傳教士包爾騰、英國倫敦會傳教醫師德貞。艾、包二人次年相繼離京,主要工作由丁韙良負責。
- 《中西聞見錄》是北京以及華北地區最早的近代中文報刊。在近代西學的傳入和傳播過程中,1872年創刊於北京的《中西聞見錄》是一份值得重視的刊物,它的創刊可以看出西方傳教士在傳播西學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西聞見錄》作為《格致彙編》的前身,研究它可以看出兩者之間的統屬與聯繫。《中西聞見錄》對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近代科技的產生和發展、對中國近代科學觀念的產生和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對洋務運動和開一代社會風氣也有促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講者很有耐心地解釋這一段:
《航海述奇》本書著者張德彝(1847-1919)系清末漢軍鑲黃旗人,原籍遼寧鐵嶺,原名德明,後改德彝,字在初,一字峻峰。十六歲考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所屬同文館學習,十九歲起派往歐洲各國遊歷,長期擔任駐外使臣、外交使團翻譯官,並先後出任英、意、法、比、日等國使館參贊。光緒三十三年任鑲蘭旗蒙古都統,民國七年病逝。主要著作有:《光祿大夫建威將軍張公集》、《航海述奇》七種、《醒目清心錄》、《中外百年曆》等,皆未刊稿本。
《航海述奇》七種,包括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五述奇、六述奇、八述奇,共七十八卷。按日記體裁,記述自1866年至1900年出使歐亞等國時的親身經歷,資料極為豐富,凡各國國情民俗,無不詳載。其中有關巴黎公社起義壯舉的記述,更成為中外罕見的珍貴史料。七種中無七述奇,傳說因內容有礙,為作者銷毀。原稿本現藏北京圖書館。
- 張德彝祖籍福建,後遷遼寧鐵嶺,生於北京,出生時家道中落。同治元年(1862年),考進外語學校同文館。1918年,張德彝病逝北京,享年71歲。一生八次出國,共度過二十七年。每次出國,皆寫下詳細日記,依次成輯《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第七部今已不存),約二百萬字。
- 第一次,同治五年(1866年),作為同文館英文班學生隨官員斌椿遊歷歐洲,回國後寫下《航海述奇》。
- 第二次,七年(1868年),退役英國駐華公使蒲安臣率「中國使團」出訪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普魯士、俄羅斯等十個國家,張隨團任通事(翻譯員);回國後,寫下《再述奇》(又名《歐美環遊記》),詳述所見所聞。
- 第三次,九年(1870年),因發生天津教案,欽差大臣崇厚赴法國道歉,張為隨行英文翻譯員,期間目擊巴黎公社革命。
- 第四次,光緒二年(1876年),隨清政府第一任駐英公使郭嵩燾到倫敦使館任翻譯。
- 第五次,十三年(1887年),隨洪鈞至柏林公使館任隨員。十七年(1891年)回國,與同文館的校友沈鐸一起教授光緒帝英文。
- 第六次,二十二年(1896年),出任駐英國公使羅豐祿的參贊。
- 第七次,二十七年(1901年)隨專使大臣那桐出使日本。
- 第八次,二十八年(1902年),授二品官銜,出任英國大使,代表清政府在倫敦簽訂《保工章程》。三十二年(1906年),任滿回國。
- 1918年,張德彝逝世,有人贈與輓聯:「環遊東亞西歐,作宇宙大觀,如此壯行能有幾;著述連篇累續,闡古今奧秘,斯真名士不虛生」
__________
Free On-Line Database
Welsh Newspapers Online
http://welshnewspapers.llgc.org.uk/en/hom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亞泉《植物學大辭典》
《植物學大辭典》爲中國第一部有影響的專科辭典,十三人合作,杜任主編。1907年始曆時12年出版,1934年再版。收載中國植物名稱術語8980條,西文學名術語5880條,日本假名標音植物名稱4170條,附植物圖1002幅,全書300餘萬字。蔡元培爲之作序說:“吾國近出科學辭典,詳博無逾於此者。”時任蘇州東吳大學生物系主任的美國科學家祁天錫也認爲:“自有此書之作,吾人於中西植物之名,乃得有所依據,而奉爲指南焉。”
訂閱:
文章 (Atom)